[摘要]针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难以进一步取得更好效果的现状,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德育教育模式,即强调技工生的特点以及技工教育的特点,以结合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教育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延伸,并彻底走出传统德育教育那种就事论事的怪圈。主要方法有:德育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相结合。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教育 结合教育 专题式
目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被动式,即在学生身上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得不对其予以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二是教条式,即在德育课堂上利用课本现成的内容或案例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思想教育;三是主动式,即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多以政治性、社会性为选题内容的思想教育。应该说,当前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有成效的。但客观而言,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离时代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总体效果仍差强人意。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站在学校的角度去考虑,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校缺少一种“大德育教育”观,即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除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社会性以外,还应兼具心理性、文化性、职业性、实践性;并以结合教育作为突破口,定期展开内容丰富的既定的专题式德育教育活动。它一反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往往因缺少延伸和创新性的元素而走不出反复无常的就事论事的怪圈,有利于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德育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而人心的状态,无疑对教育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上世纪末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尽管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考试形式都越来越合理、人性化,教育的途径、流向呈现多元化,但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心中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意识却不曾有多大的变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仕”——当官。而技工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工人,是干活的“蓝领”,是被大多数学生、家长所不屑的。换言之,来到技工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受同学、家庭、社会偏见的影响,心理已变得较为矛盾和复杂化。可以想像他们是怀着对重点高中、大学的憧憬,却身不由己地在无奈、彷徨和失落中走入了技校,是心态失衡的一个群体。当然,来到技工学校学习的学生更普遍地表现为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成绩偏低、学习进程难以为继,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存在沉重的畏惧心理,对自己普遍信心不足。总的来看,技工学校的学生心理往往交织着失落感、挫折感、自卑感;学生心态低沉、失衡、彷徨;既不能正视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上的学校,有的因此自暴自弃,有的因此消极颓废,整体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从而也导致了技工学校整体学风、校风普遍不如同类同级学校。
可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由技工生客观普遍存在的心理心态失衡性所决定的。因此,技工学校德育教育首当其冲要针对技校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学业思想;并要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疏导乃至治疗,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展开,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德育教育应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现代传媒高度发达,西方文化思潮不但在社会上,而且在校园里无孔不入、无缝不渗,学生思想处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之域历尽冲击与折磨。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多数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处何从。说得具体一些就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诚信观念极端模糊和淡薄等等。众所周知,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许多成语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强调了诚信的价值和重要性。可以说,自古以来,“诚信”不仅是文化个体的立身之本,而且是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原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然而,今天技工学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作业抄袭司空见惯;梁上君子防不胜防;恶意欠费屡见不鲜;谎言假语滔滔不绝;损人利己习以为常;等等,不胜枚举。面对传统的道德问题,我们完全有信心利用传统的文化去启发学生、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君不见中央电视台那个《百家讲坛》栏目,于丹教授是如此轻松地解读《论语》,就如此轻易地赢得了众多学子的好评如潮与极度崇拜,令德育教育工作者无不为之一振。
总之,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是由技工学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缺失性所决定的。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利欲熏心的困惑,我们不得不重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门,用百家诸子的思想,像驯化祖祖辈辈的臣民一样“驯化”子子孙孙,效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 德育教育应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
技工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过得硬的一线产业技能人才(包括三大产业)。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这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命运,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大使命。首先,德育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就业能力分为一般就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技能)。特殊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知识教学而实现;一般就业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完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内容丰富,是构筑学生就业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次,德育教育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基本内容。产业社会学认为,学生成为企业员工,实现就业(或实现创业),是一个社会“转换过程”。学生能否“转换”,既需要从学校汲取的知识、技能与技术,也需要从学校获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否则就要无情地被判“出局”。
总之,德育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是由技工教育的职业性所决定的。我们既要教育学生在较好的条件下勤奋工作,也要教育学生在艰苦、繁重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开拓进取;既要注重职业理想的灌输,也要强调职业纪律的遵守和职业行为的养成等等。这样的德育教育应该说更贴近学生对未来的关注,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从而更容易取得实际的效果。
四、 德育教育应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普遍形式,也逐步成为技工学校的基本办学模式,这使得德育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技工学校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德育教育的环境。在校外,由于学生成为了生产实践的主体,从而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大大增强了他们接受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唤醒了其精神需要与情感体验,从而易于实现人的觉醒。其中,最容易感化学生的就是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它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具有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等多种功能。比如,企业文化所强调的共同价值观,能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可以强化人的合作意识、培养人的团队精神等。因此,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德育教育过程。学校可以请企业人员来校给学生讲课,给学生带来企业的各种信息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各种规章制度;用企业职工中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生动事例来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等。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如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在教室中开设宣传企业文化的宣传栏等。毕竟,企业文化被视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力量,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员工的无形筹码。当学校不同程度地移植了行业或企业的观念、制度、管理等文化因素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像企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无形之中受到了熏陶,进而对企业有了认同感,并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从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总之,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是由技工教育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精神、意识、理念以及质量方针、管理规章、发展模式等企业文化的教育,点化学生的专业与职业思想,催生学生对企业、社会的归属感,无疑会收到一种别开生面的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技工教育的特点,树立大德育教育观,从个体到群体、从专业到职业、从学校到社会、从古到今地规划选题,以结合教育作为突破口,以关注焦点、把握关键为轴线,就能全面地拓宽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领域,丰富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放大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效能,进而取得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考四.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J].职教论坛,2010,(3):P80~83
[2]杭金菊.试论诚信校园建设的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P167
发表于《广西劳动保障》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