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了当前短期培训在管理机制、教学方法和培训内容三个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学员的合同管理模式、班级的小班辅导管理模式以及教学的多联性管理模式的必然性及其特性;表达了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观点。
【关键词】短期培训 管理模式 管理方法
短期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工作就业问题,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频率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15年一次缩短为20世纪90年代的5年一次,再缩短到21世纪初期的2~3年一次了。短期培训在更换职业岗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可以说,短期培训已经惠及千家万户,惠及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或个体,为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演绎着职业市场的精彩的篇章。今天,面对变化迅速的职业市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经给短期培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探讨如何构建短期培训的有效模式以及实施短期培训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短期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短期培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应该说,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社会专门机构所办的短期培训,都面临着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有效性的困惑,存在着培训质量和效益有待尽快提高的深层次的问题。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短期培训仍属于一个“三无”产品,即管理“无序”、教学“无法”、内容“无理”,也就是仍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机制方面
短期培训过程,毕竟也属于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教育管理模式,而这恰恰是各培训机构的一大“软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封闭办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二是学员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对学员进行有效的约束;三是不重视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教学无的放矢;四是班级管理不规范,随到随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五是培训时间缺少科学论证,太随人意;等等,这些乱象无一不殃及短期培训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我国,尽管有着比较完善的各级师资培养学校,但基本上都是为学历教育的学校培养教师的,鲜有为短期培训学校或机构培养教师的,致使教学方法成为短期培训工作的另一大“软肋”。要么就是“满堂灌”——纯粹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要么就是“满堂抄”——纯粹为了让学员记住资格证或上岗证鉴定考试内容的答案……培训教师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互动,令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三)培训内容方面
理论与实践往往难以自然融合,加上培训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又难以调和,致使培训内容成为短期培训过程中又一个屡受诟病的问题。令巧舌如簧的教师如同哑巴,“有理说不清、有口道不明”;让临近门槛的学员也如同哑巴,吃了黄连有苦吐不出,始终都是一名“门外汉”。事实上,短期培训除专业技能内容存在取舍缺陷之外,还普遍缺乏对学员进行生活技能内容的传授,这无疑不利于学员新的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高,令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与社会要求相去甚远。
实际上,短期培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缺少有效管理模式的问题,其主要包括学员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选取、整合、编排等)均属于教学管理模式范畴。也就是说,解决当前短期培训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短期培训的质量,就必须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短期培训有效管理模式和方法。
二、 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可 能是有效的
不置可否,当前短期培训普遍奉行效益至上的办学指导思想,那么其管理必定也是一种强调效益的管理模式,存在上述的突出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它的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多(招生)、快(送走)、好(蒙人)、省(成本)。在此基础上,其管理方法必然就是“粗放型”的,而非“集约型”的,最终也就影响乃至牺牲了质量与效益。笔者认为要办好短期培训,就必须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多年实践加以阐明。
(一)学员管理模式与方法
培训学员的管理难度,并不亚于全日制中职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员纪律观念(或时间观念)相对淡薄,作息无规律。他们当中为数不少者,平时在村里(或在社会上)就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对作息时间麻木不仁,在课堂难以集中精神,自我观念远强于时间观念。
2、学员当中几乎都具有各种社会恶习或不良生活习惯的代表。如:抽烟、喝酒、赌博、随地吐痰或擤鼻涕等,集体就是一个“大染缸”。
3、人格、修养方面有诸多欠缺。如:不修边幅、粗言烂语、重手重脚等,或不小心损坏公物,或动辄拳脚相向。
可见,对学员能否进行有效的管理,影响到作为培训单位的学校整体管理的大局,也关系到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指出的是,职业学校原有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针对未成年人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比较严格或严厉的,它主要具有“阻遏”教育效应;而对于培训学员(注意:几乎都属于成年人)的管理制度,则需另当别论,应主要具有“劝止”警示效应,两者是有区别的。诸如作为学校“杀手锏”的那种处分、开除等管理条例对培训学员而言,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培训学员制订专门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一定的宽容性,又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宽容性是尊重学员的权利,原则性是强调学员的义务,至于可操作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员与培训方签订培训学习合同了,即所谓的合同管理模式。其好处在于:
首先,合同的“威慑力”远大于一般性的规章制度,说白了就是法律的化身,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
其次,合同是一颗“定心丸”,可以成为减少学员流失,减少培训方不可预知损失的有效手段。
再次,合同能增强培训双方的责任,提高培训效果,实现“双赢”。
比如,合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约定学员要自觉坚持参加培训学习直至结束,否则要赔偿培训方替政府部门预支的伙食等费用,或者没收押金等,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二)班级管理模式与方法
据调查,参加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学员超过80%仅具有初中文凭,基本上已经务工务农,少则一、二年,多则二十余年,实际上真正具有现代初中文化程度者(这是学好或掌握现代技能最起码的要求),最多只有30%。可见学员素质普遍较差,而且严重参差不齐。如果实行大锅饭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谁都没有本事让这些底子如此之薄的学员在1~2个月的短短培训期里把培训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学好,唯独有把握的是,可以通过加强辅导(具有很好的双向沟通功能),教会他们重新求职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可以对他们进行劳动态度、团队精神等思想意识的灌输与重构,可以使他们日后一进企业内心就滋生亲和力,一上生产线眼睛就亮起来。毕竟有太多的学员承受着远离家庭外出务工的孤单,忍受着不平等劳动待遇的愤慨以及遭人歧视的心理压力,期望有一个完善的辅导网络,引导他们抵达工作与精神的“安全地带”,这就需要实行小班辅导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控制班级人数不超过30人。这是推行小班辅导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2、缩短统一授课时间(如30分钟以内),增设培训辅导课。这是实现小班辅导管理模式的制度保证。
3、构建立体交叉辅导机制。这是小班辅导管理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辅导内容包罗万象。不但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生活常识、就业观念等思想引导。
(2)辅导时间覆盖昼夜。要充分利用通信、网络等各种手段,保证辅导的“全天候”态势,满足学员随时随地的要求。
(3)辅导教师轮番上阵。安排教师任务时,要做到主讲与辅导交替、理论与实践互补、思想与行动统一等。
(4)辅导地点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见缝插针,随时深入到学员当中“嘘寒问暖”。
事实上,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渴望有真情的无障沟通;大脑都是有疙瘩的,都希望有时间去舒展;内心都是有创伤的,都期待有机会去抚平。一个良好的辅导机制就是担当这一切的较佳平台。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
现代职业能力的特点是复合性,这对短期培训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专业技能不再是培训教学的唯一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时代需要短期培训具有一个多联性教学管理模式,其有以下特点:
1、要求有一个多模块的培训内容。
从教育的效果看,职业培训是显性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则是隐性的,也就是说,学员经过培训后就能够学以致用,能够上岗工作。这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呢?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五个教学模块:
(1)公共引导模块——包括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文明公民生活常识、职业道德乃至地区环境、风俗民情等,教会学员如何做人的道理。
(2)通用技能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常识、计算机应用基础乃至普通话、简单英语会话等,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
(3)专业技能模块——按照工种、岗位而开设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训练课程。
(4)市场准入模块——根据学员所学工种而进行的强化训练课程,让他们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或作业上岗证的考核鉴定,获得劳动准入资格。
(5)职业拓展模块——选择与学员所学工种相近的职业,且视学员能力与兴趣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可拓宽学员的就业渠道。比如:学习家电维修工种者,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学习电工操作技能。
2、要求应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
事实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专业技能模块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使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环境与过程贴近企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又如公共引导模块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用技能模块可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让教师和学员共同参与学习,尽可能调动学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等等。
3、要求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社会经历的师资队伍。
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柏拉图式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大相径庭,就很难吸引学员的参与;教师素质不高,阅历不丰,内容单调,就无法适应学员知识多面化的要求。事实上,在职业学校里,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教师人才不少,只可惜大多“本事”在书本上,而培训内容要求的是“实用、实效”,这恰恰又是书本外的东西居多。为求得培训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聘请社会上(企业中)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来担纲主讲,来充实短期培训的教师队伍。换言之,短期培训的教学只有与社会、企业联姻,与社会发展需求联动,才是最具人性化的和最具针对性的,才能最完美地体现出多联性教学管理模式的本源。
综上所述,短期培训目前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有效管理模式的问题。而对学员实行合同管理模式、对班级实行小班辅导管理模式、对教学实行多联性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乃至有效的探索。期待有一天,能够取得短期培训的最佳效果,实现短期培训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明. 农民工职业培训教师教学状况及对策分析[J]. 成人教育.2008(8).
2、 雷应喜,马明骏. 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关系之我见[J]. 广西教育.2008(11)C刊.
发表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2011年第4期。
|